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2018年9月18日,在吉林省舒兰市平安镇,农民在稻田间捡拾稻穗。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春华灼灼
秋实离离
清爽的秋风拂过
大地铺开一片美丽“丰”景
东北黑土地上
玉米、水稻逐渐成熟
长江流域稻菽飘香
黄土高原上苹果长势喜人
……
金秋的五彩画卷
是对耕耘的致敬
对收获的礼赞
1960年,四川简阳的农民担着脱粒的水稻回队。新华社记者孙忠靖摄
2008年9月30日,两名小朋友在黑龙江省绥化市东富乡东升村的玉米堆上玩耍。新华社记者徐家军摄
2022年10月27日,陕西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果农在果园采摘苹果。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
2024年8月19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兴隆镇三山村拍摄的“云上梯田”。新华社记者曹力摄
2024年9月10日,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孩子们靠在青稞垛上玩耍。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千百年来
人们祈盼丰收、赞美丰收
肥沃的土地
饱满的庄稼
承载着多少奋斗与追求
寄托着多少深情与希望
2023年9月12日,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花家村的农民在收割水稻。新华社记者张楠摄
丰收的背后
不变的是人们的喜悦和盼望
变化的则是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从人扛牛拉“六只脚”
到“四只脚”的拖拉机
再到不用下田的无人化智能操作
新时代的“种田人”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
1959年,山东蓬莱城关人民公社团结生产大队的社员们正在抢收花生。新华社记者李成美摄
1979年在黑龙江克山拍摄的丰收场景。新华社记者许万育摄
“85后”农机手陆向导是第三代北大荒人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垦荒大军挺进北大荒
陆向导的爷爷陆诗然是其中一员
他们“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
此后科技不断进步
父亲陆书民用上了拖拉机、收割机
到陆向导这一代
只需轻触安装在插秧机上的平板电脑
搭载有北斗导航系统的
智能插秧机便开始在田间忙碌
绿油油的秧苗就扎根在黑土地
2022年5月18日,陆向导(右)用手机操控带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插秧机。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2022年5月18日,陆向导手捧水稻秧苗。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从“粗放式”到“精细化”
从“地越种越硬”到高标准农田建设
测土配方施肥
水肥水药一体化技术
……
精细化作业深挖农业增产潜力
1965年,浙江安吉良溪公社长隆大队祥基生产队社员改造低产田。新华社记者章耕辛摄
2001年,在河南汝阳,一户农民用村里的移动喷灌设施浇完地后,全家4口抢墒点种秋玉米。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2023年3月2日,推土机在福建省浦城县石陂镇申明村高标准农田改造工地上施工。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2023年9月14日,在由盐碱地改良而成的乐亭县数字循环农业智慧园区,工作人员在调整水稻田监控设施。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在山东省寿光市崔岭西村
种植户崔江元的大棚里
蔬菜长势喜人
在水肥一体化管理机的帮助下
崔江元只需设定程序
整个大棚追肥、浇水就可自动完成
“十几年前,种大棚采用挖沟漫灌
一人拌肥、一人打水
要3个多小时
现在1个多小时就自动完成了”
2019年4月11日,崔江元(右)在接待前来取经的河南客人。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从“愁销路”到“产业化”
从单一作物到多种特色农产品
从“单打独斗”到专业合作社
从农户自负产销到新型农业经理人
……
产业升级为乡村发展创造出新增长点
也吸引了不少“新农人”
投身乡村振兴
2004年4月8日,农民们将蔬菜运到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永乐乡农贸市场出售。新华社记者杨楹摄
2014年11月19日,在山西省太原市河西农产品批发市场,一位蔬菜批发商在等待顾客,她的身旁堆满了茴子白。新华社记者燕雁摄
2023年12月6日,河北省迁安市夏官营镇梁庞庄村村民在当地一处粉条晾晒场直播推介粉条。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今年42岁的梁其安是一名农业经理人
2018年
他在山东省昌乐县乔官镇唐家店子村
倡导成立了五棵松果蔬专业合作社
梁其安带领合作社
充分利用当地火山土壤的优势
培育高品质西红柿
并创立了“黄金籽”西红柿品牌
“光种得好不行,还得卖得好”
为了拓宽销路
合作社自营了6家网店
并通过创作视频、直播带货等形式进行产品推广
2024年4月22日,梁其安(后)与西红柿种植户交谈。新华社记者徐速绘摄
2024年4月22日,梁其安为“黄金籽”西红柿进行直播销售。新华社记者徐速绘摄
正因为这些变化
绵亘千年的农耕文化焕发了新的活力
在中国农民丰收节里
我们寄托最悠长的牵念
也向辽阔未来献上祝愿
2012年9月15日,西藏达孜县白纳乡白纳村村民喜收小麦。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制作:张铖、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