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九旅”新一代:让红军血脉薪火相传

2022-10-11 10:18:08
29882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13日 题:“三五九旅”新一代:让红军血脉薪火相传

樊永强、唐继光

新疆军区某摩步团的部队前身是贺龙、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领率过的红军部队,也是1949年后王震将军进军新疆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支成建制作战部队。先后继涌现出“模范团长”陈宗尧、“特等战斗英雄”张福祥、“战斗英雄”王忠殿等一大批英模单位和个人。

2021年10月18日,陕西延安,红军长征革命圣地红色旅游景点,八路军三五九旅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南泥湾成为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视觉中国)

回溯团队80多年的光辉历程,从战略转移、南下北返、挺进新疆“三次长征”,到保卫延安时的“三战三捷”,从毛主席亲笔授称的“模范团长”陈宗尧,到轰轰烈烈的“南泥湾”大生产,有太多的荣耀让新一代官兵忆之涌热血,思之斗志昂。

作为继承红军血脉薪火的“三五九旅”新传人,某摩步团在强军兴军的新征程上,注重用红色基因铸魂励志,用一次次完成重大任务的出色表现,为团史续写新篇章。

 一面战旗孕育出打赢品牌

 在某步兵团团史馆,一面刻有“猛打、猛冲、猛追”六个大字的斑驳战旗,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革命战争年代我团前辈们英勇顽强、能攻善战优良传统的最好见证。”展柜前,团政治处主任张贵胜深情讲起锦旗背后的故事。

 那是1948年2月,在宜瓦战役中,该团前身718团对国民党军整编第90师61旅实施猛烈突击,一举突破敌防御体系,守敌慌乱难支,溃不成军。当溃退之敌向西逃窜时,指战员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勇猛追击,长途奔袭百余公里,最终全歼敌军。这次战斗,共歼敌4000余人,敌第29军中将军长刘戡被迫用手榴弹自尽。由于战斗作风勇猛顽强,团队被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授予“猛打、猛冲、猛追”的荣誉称号。

数十年过去,如今在“三猛”精神的教化激励下,通过一茬茬官兵的接力传承,团队已逐渐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打赢文化品牌。

 每当新兵入伍、新排长报到,团里都要组织参观团史馆,给大家讲解“三猛”战旗的故事。团里号召开展的“战史·战功·战将·战例”学习研究活动,已在官兵中深入人心。

 为了锻造新一代官兵一往无前、不畏强敌、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霸气骁勇之风,团党委一班人制定出台了“考、比、拉、查、讲、奖”系列实战化训练机制,专门设立训练“龙虎榜”,经常组织考核评比,每年组织训练大比武。

 在野外驻训演习中,他们着眼提高部队实战能力,叫响“敢向强敌挑战,敢向积习开刀,敢向自己叫板”口号,从难从严设置使命课题,真刀真枪开展体系对抗,扎扎实实提高官兵打赢本领。

 2014年2月,该团千人百车顶风冒雪,千里机动赴阿里高原执行执勤驻训任务。广大官兵斗风沙、战酷暑,克服高寒缺氧、高原疾病,历时8个多月,圆满完成了藏区维稳执勤、高原使命课题训练等任务,创造了机动距离最远、行动速度最快、打击目标最准等多项纪录,“能打仗、打胜仗”日益成为团队的亮丽名片。

2022年8月13日,航拍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近年来,当地在强化基础设施、产业体系、营商环境、生态文明等方面建设的同时,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一幅“红色南泥湾 陕北‘好江南’”的景象正呈现在人们眼前。(无人机照片)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图片来源:IC photo

 两首红歌传唱出时代新风

 “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安家……”

 当电视荧屏各类娱乐选秀节目推出的一首首流行歌曲被广泛传唱的时候,这个团的营区还能不时听到《南泥湾》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这两首经典红歌。

 两首让官兵情有独钟的经典红歌背后,是与团队有关的辉煌历史。

 1940年初,三五九旅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赴延安南泥湾地区屯田开荒、发展生产。官兵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仅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部队生活,还极大地鼓舞了官兵抗日斗争的热情,为支持长期抗战、夺取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1943年3月15日,在三五九旅军民联欢晚会上,郭兰英演唱的一首《南泥湾》,使三五九旅从此名扬全国。

 《南泥湾》歌颂的是三五九旅的英雄业绩,也见证了军民鱼水深情。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唱出的则是团队对党绝对忠诚的坚定信念。

 1964年11月,团战士业余演出队代表赴北京参加文艺调演,所表演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歌曲获一等奖,周恩来总理和叶剑英元帅亲切接见了该团业余演出队并合影留念。从此,这首歌传唱大江南北。

 红歌在传唱,历史在续写。记者在团队采访,听到的两个故事感人至深。

 一个是关于该团五连的。在该团驻地,有一个叫吐尼沙汗的维吾尔族孤寡老大娘,义务收养了3名汉族残疾儿童,靠捡破烂艰难度日。该团五连官兵得知情况后,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坚持40年如一日无私资助照顾吐尼沙汗一家。后来,五连的爱民事迹被拍摄成电影《阿克苏的馕》。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该团转业干部韩瑞雪的。韩瑞雪在副团长岗位才干了1年多,按他的年龄和资历,在部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国防和军队改革实施后,团队转业名额较往年有所增加。面对走与留的人生抉择,韩瑞雪个人的意愿藏在心里,愉快接受了组织的转业安排。确定转业后,韩瑞雪仍然带领官兵战斗在演训一线,直到接替他的人到来为止。

“这两个故事是部队新时期发扬爱民为民和对党忠诚传统的一个缩影。”团政委王英涛说。

三次“长征”赓续出血性基因

某步兵团官兵对团队历经三次“长征”的历史耳熟能详。

1934年8月,该团前身红6军团作为长征先遣部队,突破重围,历尽艰苦,于同年10月24日与红2军团在黔东会师,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6年7月,红6军团与红2军团、红32军共同组成红二方面军,同年10月胜利完成了长征。

 第二次是1944年10月,根据党中央指示,该团前身三五九旅主力组成“南下第一支队”南下抗日,后来在李先念和王震的率领下实施中原突围,于1946年9月27日胜利回到革命圣地延安。这次南下北返,历时687天,转战陕、晋、豫、鄂、湘等8省,行程2万余里,战斗190余次,有力牵制了日伪军对解放区的进攻,打击了国民党顽军,被毛主席誉为“第二次长征”。

 第三次是1949年10月12日,该团前身部队跟随王震将军从酒泉出发,开始了解放新疆的大进军。广大指战员穿戈壁、越荒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向新疆开进,共行军3061公里。彭德怀司令员在嘉奖电令中说“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纪录”。

创造纪录离不开血性基因,改写纪录同样少不了血性担当。仔细看看部队训练中的几个细节,就会感受到新一代官兵骨子里那股特有的血性。

一次,团里组织100余名尖子参加创破纪录大比武。400米障碍课目展开后,一队官兵如龙似虎在障碍上上下翻飞。这时,不幸的一幕出现了:一名士官在钻越矮墙洞时,由于速度过快撞到了矮墙上,瞬间头破血流。考务人员劝他放弃,他却毅然决然地坚持跑完了全程。他的这一举动,引得现场掌声雷动。

还有一次,团里组织建制连武装五公里越野考核。参考的一连官兵在通过一废旧厂房时,一名战士的脚不幸被一颗钉子刺穿。这名战士二话没说,咬牙用手将钉子拔出,继续跟随连队向前狂奔。连队一举夺得全团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岁月如河滔滔向前,血性基因代代相传。沿着先辈三次“长征”足迹一路走来,新一代官兵用一个个血性迸发的强军故事,续写着团队的新辉煌。

来源: 新华网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李文超_XN042
猜你感兴趣